发布时间:2015-06-29
《光明日报》2015年06月30日 06版
作者:方芳 卢雪霞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哲学学科,笔者走访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两位教授,他们的研究方向分别是哲学和逻辑学。
问:目前开设哲学类专业的高校中,各校的特色和优势如何?
教授A:目前全国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有70多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哲学类专业都实力超强。其他院校各具特色,如北京师范大学打通了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之间的壁垒,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全国重点学科,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唯一的宗教学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点,复旦大学的优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浙江大学的东方哲学(尤其是日本哲学)较有特色,中山大学的逻辑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教授B:随着社会各领域活动的交叉融合日益紧密,高等教育对于跨学科建设的研究也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哲学领域同样如此。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15年正式创办“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专业,旨在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理论短视和思维局限,融会贯通三个专业的理论与方法。
问:目前哲学类专业学生的生源状况与招考方式如何?
教授A:根据教育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哲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但是哲学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却较为冷门。为了应对哲学专业生源日渐萎缩的危机,各高校、院系在明确哲学专业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使命的基础上,在考试招生以及专业培养方面也是各出奇招。目前国内各高校哲学专业本科的招生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统一招生,根据高考分数、考生志愿以及是否服从调剂,由高到低统一进行招生,如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二是大类招生,通常以学院、学科大类或试验班等名义进行统一招生,一般入学后先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经过一两年的学习后,再根据兴趣分流到不同的专业方向。
教授B:还有一类属于特色招生,为了应对新时代对哲学这门古老学科的挑战,各高校在反思传统哲学教育的局限和不足后,尝试从报考招生和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时代对“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问:近年来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如何?学习哲学类专业的优势在哪里?
教授A:概括来讲,哲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一是继续深造,即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进而成为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二是考公务员,通过国家(省、市)相关的考试,进入到宣传、新闻、文化等方面的政府单位工作;三是去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党办、文秘、人事和财务等部门从事各种文字性工作;四是中小学教育机构,从事政治课、思想教育等课程的教学或教研工作。当然,也有很多哲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了热门行业,如银行、金融证券公司等。
教授B:哲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长线优势,它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缜密、发散、智慧的思维方式,还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人生、社会的新视角,让我们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团队成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信息传播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接洽。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